十三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探索思想文化工作新举措,筑牢师生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转型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提交了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彩答卷。
明晰铸魂筑梦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引领坚定有力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学校党委坚持定期研究和部署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协作常态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各单位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了《中共攀枝花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不断深化。
坚持用好三大学习平台,深入学习贯彻新思想、新理念,实现了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师生学习教育全覆盖。每年初制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开展了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64次,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学习成果。坚持间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和每月一次的“党员学习日”制度, 统筹安排教职政治学习99次、党员学习日活动52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断提升。用好“明德讲堂”,邀请校外哲学社会科学名师大家来校讲学近20次,宣传阐释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青年学子通过“木棉青年理论社”等平台,迅速成长为理论学习骨干,成为新时代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践行者。
邀请参加全国思政课座谈会的阎钢教授到校宣讲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抓牢主阵地,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建立了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校院两级党政领导坚持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出台了《攀枝花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攀枝花学院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积极探索思政课主渠道改革,利用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主干课程全部纳入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并顺利通过验收,在部分二级学院大三学生中试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2019年“共和国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考察团队”获得全国、全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将三线建设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主渠道,开发了“传承红色基因:三线建设艰苦创业体验式教学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编写出版《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等多部文化通识类著作。开设三线建设文化和精神的传承的素质选修课2门,覆盖学生5000多人次。在超星学银平台开设“共和国三线建设的前世今生”网络在线慕课,覆盖了1000多名党政干部和6000多名大学生。学校“三线建设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案例被省教育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精品项目推荐到教育部。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启动“课程思政化”改革试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业务指标体系”,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集体备课
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图为学生团队获全国大中专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以理论探索和应用研讨为加持,开展思政文化专项研究课题研究37项,为地方发展、意识形态发展等提供了智力支撑。充分联合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和校社科联的作用,组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探讨,积极服务学校和地方发展需要,打造了各级各类社科研究平台6个,获国家社科类项目立项3项、省部级社科类项目53项,建设了两批社科科研创新团队20个,服务攀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立项223项。
扎实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将其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节点、重要活动,红歌传唱、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等活动常态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学校志愿服务支队荣获四川省优秀志愿者称号1人,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2个,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1项,市优秀志愿者称号5人。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突出,学院团委被评为2019年国家、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进校园
校地共建文明社区
明晰以文化人根本路径,校园文化活力充分释放
作为100所产教融合示范院校之一,学校坚持以文化人,坚持植根西南大地、响应国家号召、融入国家战略建设应用型一流大学。各二级学院打造出“钒品钛质大美于是”“促进健康科学养生”等具有鲜明学科专业特色的办院理念,对学校“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办学理念形成强力的支撑。通过广泛征集,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歌曲创作素材不断丰富。通过举办“静明”网络文化节活动,形成了一批有传播力的校园文化作品。持续打造“木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坚持以“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活动节”统领全年的校园文化活动,扎实推进二级学院“一院一品”特色文化工程,开展各类品牌活动600余项,参与师生达10万余人次,校园文化活力充分释放,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郁。
第二届“静明”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顺利举办
以“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中国钒钛之都”为依托,学校大力建设康养文化研究、钒钛文化普及、廉政文化教育、三线文化传承“四大基地”。成立了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市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省钒钛文化普及基地和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立项“康养理论与攀枝花康养旅游发展研究”等课题80多项,编制《攀枝花花舞人间旅游可行性研究》等规划30多项;参与承办钒钛、纳米材料与材料工程等领域国际论坛2次,开设钒钛文化讲座30多场,赴攀枝花市内外开展钒钛文化普及活动20余次;举办2019年廉政研究学术年会暨花城廉政论坛,开设廉政文化教育培训班98期;开设三线建设专题文化讲座100多场次,举办6次高水平的三线建设研讨会,地方文化高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钒钛文化科普宣传进中学
明晰生态校园根本保障,环境育人内涵日益丰厚
借助“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顺应地势地貌打造生态校园。十三五期间,实施了以三角梅、鸡蛋花、龙船花等为代表的校园美化项目,增加绿化面积近200亩,建立了三角梅资源库,打造了思源坡景区。今之校园,高处可望横断山脉绵延、金沙江水滔滔;既有小广场环拥楼宇,又有行车道复通幽径。漫步校园,可见廊桥卧水、亭阁雅静、山石玲珑、浮雕新颖;可赏棕榈映日、落红盘阶、虫鸟相伴、鱼戏莲间;可感木棉孤高、芒果飘香、鸡蛋花娇艳、三角梅志长。各类景致动静相随、和谐共生,智者仁者或乐水或乐山,尽皆相宜。
学校建设了以“校训精神”为主线的第一教学楼走廊文化项目和以“办院理念”为主线的第二教学楼走廊文化项目,各二级学院相继打造了符合本学院特色的办院文化环境,实验室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攀枝花学院虚拟校园”系统投入使用,启用了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办公场所的制度牌和各楼宇的标识标牌进一步规范。
积数代之功,校园环境育人内涵日益丰厚,满足学校应用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来者向往、居者自豪、去者依恋。
明晰阵地建管用根本要求,主旋律、正能量充溢校园
学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按照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原则,织密织牢建管用阵地网。70多个制度的出台,实现了各类阵地建管用全覆盖。各类阵地建强建齐,建有教室326间、会堂1个、学生活动中心1个,体育场馆16个、图书馆1个、校史馆1个、学术报告厅1个、校级会议室4个以及各类讲堂(坛)11个、学生社团69个。建设有网站40个,学校及二级单位官方微信公众号22个,官方微博2个,QQ公众号1个,内刊12种,LED显示屏15处,各类宣传栏、张贴栏39个。
大学生主力军队伍阵地不断充实。创新成立了传媒中心,成立了大学生新媒体联盟,集聚师生智力构建开放、和谐、特色校园传媒文化。建立了易班工作中心,创建了大学生“易班”网,致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易班工作中心”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易班工作站”称号。网络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
各类阵地坚持弘扬主旋律,讲好美丽中国的攀大故事,坚持传播正能量,发出走心入脑的攀大声音。五年来,在各级主流媒体上发布外宣信息2000余篇次,获新闻类国家级奖10项,新媒体平台获得四川高校新媒体创新应用奖,在师生之中和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阵地育人保障有力,校园生态健康向上,阵地利用充分全面,育人效果不断凸显。
聚力借力讲好美丽中国攀大故事
师生作品连续多年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思想文化建设当久久为功。学校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继续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养和学校文化软实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用型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编辑/刘忠良;审核/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