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部门介绍  |  新闻动态  |  政策法规  |  理论学习  |  党派团体  |  人物风采  |  通知公告  |  统战知识  |  同心讲堂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 页>>理论学习>>正文

 

 

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5年11月03日 王延中 中华人民大学学报 2025年第5期   (点击: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并将其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该论断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而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发挥了奠基作用,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总结梳理了这一重大论断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指出了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任务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前提。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内涵;任务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出发,将民族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决策,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持续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4 年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后将其明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位和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论断的时代背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实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必然,深刻闸明了新时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背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总体上保持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仍然是影响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挑战。一些思想认识误区和错误观点仍然根深蒂固,误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会在遏制与分裂中华民族上大做文章,妄图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些国家频频制造民族话题攻击、抹黑中国,企图使民族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陷入冲突动荡的祸根。从内部看,经济社会发展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一些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民族政策和措施,不仅没有与时俱进调整优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民族差异,滋长了一部分人的狭隘民族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我国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日益稳固,但也存在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和短板。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论断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提出和发展,源自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需要,更是基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战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围绕怎样认识民族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科学解决民族问题,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都很强的系统理论,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等根本性问题。这些认识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深刻内涵,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文化思想一样,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党推进两个结合的产物。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对内消除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谋求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摆脱近代百年屈辱了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互相协助共同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把发展问题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举措,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提出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等重要主张,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十二个必须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民族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边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确立新时代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及一系列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大举措,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各族群众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确立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条道路本身就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也是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前进和深化的。由于存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因而具有强大的理论引领力和实践指导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具有鲜明的理论引领力。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中心任务不同,民族工作的着力重点也有所不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论,对动员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确保了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三个离不开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张与实践,确保了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快速发展和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论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大家庭和共同体,对引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凝聚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重大决策,为应对美西方遏制打压中国崛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升了自信心和战略定力,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局势提出的重要论断,大变局的本质是国际力量变化带来的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 的快速增长,是影响国际力量变化的最大变量,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应对中国崛起对其主导的经济格局及国际秩序的挑战,不断升级遏制和打压的规模和力度,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话题干涉我国内政,希望从中国内部打开缺口,使中国自身力量不能凝聚,从而从不同领域进行打击破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工作领域防范化解外部敌对势力干扰破坏、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磅礴伟力的战略决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论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特别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民族问题治理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治理民族事务的中国智慧,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治理民族事务贡献了中国方案,其中蕴含的治理理念、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实践路径、方式方法等,是基于丰富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面临复杂敏感民族问题的理论升华,更是深刻洞察民族现象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事务的中国智慧,还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治理民族事务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治理本国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具有参考性、借鉴性、引领性。

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丰富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多个基本概念,又是一个重大论断,涉及的理念、判断和实践导向十分丰富,人们关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也存在多个角度。

理论界关于民族概念的讨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民族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们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或者人群共同体。在历史长河和现实生活中,研究者虽然可以对这样的人群人群共同体进行辨别区分,但要给出一个规范的定义却很不容易。因为民族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不同学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理解和闸释。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可以根据血统、肤色、外貌等特征把不同人群区分开来。除了生物学的差别外,还有历史上形成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群。从文化的角度看,不同人群在语言、宗教、习俗、传统等方面存在某一方面甚至多方面的差异,民族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群体。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不同人群往往存在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模式等社会特征,民族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特征和社会认同的群体。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不同人群往往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传承和历史记忆,民族又成为一个具有共同历史记忆、历史传承和历史认同的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民族还可以定义为一个具有共同心理认同和心理归属的群体。当然,也有历史上属于相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心理认同的群体,变成了分属于不同政治实体的跨国而居的人群。由于人口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频繁流动和广泛深刻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是所有的人群人群共同体都能够完全分割开来,在民族内部上述特征都是完备的、完全相同的,而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上述特征存在明显不同。同时,不论是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亚群体还是作为群体中的分支或个人,所拥有的上述民族特征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经常发生变化。这就使理论界很难清晰给出公认的民族的定义,也很难清晰界定其内涵和外延。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角度看,斯大林早年关于民族的定义影响深远。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探讨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及其内涵,提出了中国境内的民族具有民族中华民族两个层次,一方面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大团结。伴随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不断进步,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概括了民族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论断。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也存在不少争论。最早提出中华民族的梁启超认为这一概念内涵本身就有汉族、中国民族及中华民族等多个含义。如何看待中国境内的非汉族(“少数民族”),是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核心概念的关键所在。如果把中华民族仅仅视为汉族,会导致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排除在外(“外族”)的主张。这是晚清时期的革命党人曾经采取的民族主义的革命策略。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宣布五族共和”“五族平等,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的内涵已经从汉族转变为中国境内五族的总称。自此之后,理解中华民族之内涵,出现了地域和民族两种角度或思路。地域的角度相对容易理解,即中国境内存在五族或更多的民族,各民族都在一个国家之内,都属于中国民族;从民族的角度看,中国境内的各种人群,从各自的历史语言文化出发可以是不同的民族,但从国家归属、政治认同、国民身份等特征而言则不能各自独立出来称为民族(准确进应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族国家民族”),而是同一个国家民族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中国民族”)的统一名称。由此可见,如何把握中国境内各民族(“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外延问题,成为现代中国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国家建设的一个焦点。在这个问题上,国共两党的态度迥异。国民党基于一族一国的理论认为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内涵上,国民党又把汉族中华民族等同起来。汉族因人口最多、分布最广,作为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没有问题的,但把汉族之外的各少数民族作为汉族的宗支支系,则会抹杀其独立的民族地位、这种抹杀其他民族与汉族一样具有平等民族地位的主张,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现实,也很难得到少数民族的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不仅承认中国境内存在多个民族(“五族之外还有数十个民族),而且强调各民族的团结,反对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主张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这实际上认为中国境内存在双层民族结构:一是事实上的各民族,二是平等团结统一起来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大家庭”),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的有机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的同时,又在两个结合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尤其是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密切结合,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重大论断。这些重要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有机衔接,既坚持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又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上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强调了中华民族的交融互嵌性和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性。从大家庭和共同体的角度看待中华民族,不仅解决了关于中华民族是不是民族和是不是民族实体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结构,进一步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强化五个认同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固然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全体国民)的民族共同体,但由于内部存在着各民族中华民族的多层次结构问题,人们的民族身份意识和主观认同就不像民族国家那样简单明了,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和易变的。民族问题不能仅仅从一个历史的、客观的实体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还必须纳入主观认同并从心理层面去理解和把握。这一点可以在民族的内涵和概念中体现,也可以从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方面注重从实践的角度推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物质力量建设;另一方面,则强调从文化心理和精神力量建设层面处理好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要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意识和自觉。意识是生物有机体利用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觉察能力对其内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或认识,既是生物有机体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的活动本身,更是利用这种活动形成的感知认识及行为决策。意识当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个体作为某一群体(如民族中华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成员,其意识具有群体性、社会性、国民性及普遍性等属性,还具有所属群体的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就是作为某一民族成员的集体意识,国民意识就是作为某一个国家公民的集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集体意识,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中华民族的成员头脑中的反映(感知或认识),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个人意识固然会受自身及周边环境等某些先天因素的影响,本身也有其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然与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关联,但也需要国家和社会通过教育宣传等举措进行塑造或强化。

三、认真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一)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任务

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纲领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内涵深刻,而且内容丰富,既要以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作为价值引领,还要深刻把握其价值引领、理念基础、思想根基、文明根基、基本要求、核心目标等一系列基本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理念是对意识的理论化表达,也是对客体的主观感知和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人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 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中华民族是各民族最大的依托和依靠,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用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内生动力,2024年又用五个进一步闸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内生联系与理论逻辑。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孕育了伟大祖国和伟大民族,使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是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深刻认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不同于传统的汉族史观或族群史观的单一性或割裂性,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共同性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共同,深刻诠释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共同缔造并不断推进的,只有从各民族共同推进了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整体的形成与发展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各民族的历史与未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就是要深刻明白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就是要正确认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可以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前提。

把握五个突出特性,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品格。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平性根植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

增强三个意识,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要求。要增强国家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要增强公民意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公民,都享有平等权利,都应当履行平等义务。要增强法治意识,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坚定五个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目标。坚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让各族人民自觉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神圣职责,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坚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自觉意识到自身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华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团结、凝聚各族儿女的核心力量,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积极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项工作的开展,相关干部和群众不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实践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民族事业实践效果不断彰显。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也面临一些新的认识误区和实践难题。例如,一些地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当成了两条主线,并对如何处理两条主线的关系产生困惑。一些部门和同志对于如何处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的理解不深,认为既然已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何又在 2024 年提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主线?对于如何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相互关系,感到无从下手,产生了新的疑虑。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民族工作如何把推进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自身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仅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而且具体工作也存在一定薄弱环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没有问题,但如何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贯彻这条主线,给一些同志造成了困惑,个别人甚至出现两条主线的认识偏差。十二个必须中的第三个必须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然而主线只有一个。这并不是两条主线,而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定位的两种不同表述,二者只是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针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另一个针对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也就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贯彻落实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之中,尤其是在各项工作中都赋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民族工作的主线只有一个,只不过这条主线对民族地区提出的要求更高、覆盖范围更宽而已。

既然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那么将其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任务联系起来就顺理成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范围、要求固然已经体系化,但毕竟主要指向民族工作的精神力量建设,强调了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时不能忽略精神力量建设的目标任务。但是,要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显然不能将其仅仅作为精神力量建设,还必须把其落实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来就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认同,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不可能自觉按照现代民族的要求自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时代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赋予其主线定位,是为了引导各民族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还要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中把中华民族建设成凝聚力更高、包容性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把56 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远远超出了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文化认同范畴,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不可分,其本身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任务、逻辑机理、工作要求具有内在的天然联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就在一定程度上闸明了这个道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要求。 2024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而且明确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由此可见,新时代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着力加强民族工作的精神力量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应当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任务是有机统一的。现代化不仅是国家的现代化,也是民族的现代化。现代化国家建设固然需要与外部世界加强联系,但归根结底依靠的还是本国各民族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艰苦奋斗。各民族正是在共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把自己锻造成现代国家的合格公民,在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可见,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必然也是现代民族建设的进程。国家的现代化与民族的团结凝聚和现代化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一方面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以重点任务为抓手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

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努力实现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立足不同民族、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

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始终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着力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管好守稳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极端宗教思想流毒。对错误和有害言论,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发声,激浊扬清,净化环境。要依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健全民族领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等相关工作,不断壮大对我国友好的力量。

(四)切实加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坚持从政治上看待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要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正确把握四对关系,尤其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坚持以增加共同性为方向,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坚持物质力量建设与精神力量建设相互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等精神力量建设的举措,强化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体理念,真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和践行四个与共。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人们的价值理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实践,才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精神认同和情感皈依的客观基础。

抓住主线定位,纳入全局考量,做到有机融入,实现相互促进。强调主线是纲领发挥引导作用,但主线并不是全部工作,更不能替代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求各级党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要把持续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文化建设、社区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同时,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任务有机统一,工作态度与方式方法科学合理,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达成目标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推进各项工作要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切实解决等不得急不得的问题。一方面,任务重,要求高,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不能等靠要。另一方面,又要紧盯目标、科学决策,措施得当。坚持慎重稳进、绵绵用力,要防止犯急躁病、胡乱作为,更不能反复翻烧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工作方式方法的角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要进一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要完善考核考评办法,以结果而不是简单用行动过程本身,作为检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成效的依据。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支撑。它植根于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历史,回应了百年变局下的现实挑战,核心是凝聚四个与共共识、筑牢五个认同根基。新征程中,需坚持党的领导,平衡共同性与差异性,将其融入各领域建设,久久为功。唯有如此,才能锻造更具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民族保障。

To Consciously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Promote Its Establishment Comprehensively

WANG Yanzhong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Ethn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cnces)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major assertion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defined it as the main line of the Party's ethnic work and all work in eth-nic-minority-inhabited areas in the new era.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for the Party's ethnic work inthe new era, this assertion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Party, It is theresult of the Party adhering to the “two combinations”, focusing on the “two overall situations, ”deeply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ethnic wor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rofoundly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This assertion has enrichedand developed Marxist ethnic theory,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thought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ethnic work, consolidated andexpanded the correct path of solving ethnic proble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ed outthe forward direc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b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 assertio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main content, reveal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great significancebetween the above-mentioned connotation and content, and points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keytask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for implementing the forging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ing its construction.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task requirements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carnestly implement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thought on strengthening andimproving ethnic work.

Key words: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Building of the community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ask requirements

(责任编辑杜心蕾责任校对杜心蕾俊)

关闭窗口
 
 

统 战 链 接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攀枝花学院党委统战部 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机场路10号
登录管理 电话:08123303873 邮编:617000